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現有16位農村科技特派員及3個廣州市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專家服務團,一直致力于農林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研究,其中生物農藥的研發和技術推廣工作尤其突出。草地貪夜蛾疫情發生后,該所專家團隊發揮在生物防治方面的技術優勢,開展草地貪夜蛾生物防治技術攻關,目前取得顯著成果。
李軍研究員團隊在廣州及香港地區的玉米田中發現兩種草地貪夜蛾的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圖1)和螟黃赤眼蜂(圖2),都是本地物種,其中夜蛾黑卵蜂是多種鱗翅目夜蛾科害蟲的重要寄生性天敵,螟黃赤眼蜂也是寄主廣泛,是目前大規模應用的赤眼蜂種類之一,應用于多種農林害蟲的生物防治。目前已分別建立兩種寄生蜂的實驗種群,擬于大田推廣使用。此外,從現保種卵寄生蜂赤眼蜂30多個品系,經過室內外測試,也發現有近十余種赤眼蜂可對草地貪夜蛾發生寄生,部分赤眼蜂年前已在海南進行了大田防控效果測定(圖3),目前正在室內進行大量擴繁,有望在田間能夠開展大面積釋放。野外放蜂試驗證實,組合釋放黑卵蜂和赤眼蜂,并結合淹沒式的放蜂方法可達到草地貪夜蛾較好的控制效果。


圖3 天敵田間釋放試驗
昆蟲病原線蟲防治草地貪夜蛾的技術在非洲已被證實有效,顏珣研究員團隊研究也表明多種已商業化生產的昆蟲病原線蟲在室內對草地貪夜蛾幼蟲和蛹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夠侵染、致死草地貪夜蛾不同齡期幼蟲和蛹,且能在草地貪夜蛾體內發育繁殖;小卷蛾斯氏線蟲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蛭石劑型產品在玉米地能感染并致死草地貪夜蛾(圖4),感染的主要齡期為2-5齡幼蟲,且能在草地貪夜蛾幼蟲體內發育繁殖(圖5),因此昆蟲病原線蟲可以作為草地貪夜蛾幼蟲的生防因子之一。

昆蟲信息素引誘劑技術是害蟲監測預警與精準防控技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戴建青副研究員團隊通過開展廣東地區草地貪夜蛾引誘劑篩選及田間誘集試驗,研究表明利用草地貪夜蛾引誘劑性信息素和植物揮發物相互結合,具有協同增效作用,可以顯著提高引誘劑對草地貪夜蛾的誘捕效果,現已研制開發出草地貪夜蛾引誘劑產品并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并進行大田防治推廣。

這些生物防治措施具有顯著的區域性優勢和專一性,不易產生害蟲抗藥性,且環境友好、微量高效、操作簡便、價格低、技術上又易于產業化,并可以與其他防治技術相兼容,為盡快實現全國尤其是華南地區大面積草地貪夜蛾防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業務辦公室 供稿)